产品中心

新型研发机构的“破”与“立”

时间: 2023-09-30 06:04:01 |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大有星火燎原、遍地开花之势。但是,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多数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甚至面临失败的窘境。

  通过考察调研,我们得知很多花大力气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是在源头上没有契合产业、根植产业、引领产业。地方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没有与地方的产业需求相契合,没有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聚合创新资源及产业要素、搭建平台,尤其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引进而引进,为了国家级而国家级。

  二是在组织上没有具备企业家精神、战略科学家视野的领军型产业组织者。这种人不是半路出家、招摇撞骗、书呆子类型的,而是能够站在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度,精准把握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及趋势,充分调动、配置各方面政策资源、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服务资源,用做产业的方式做事业、做事业的方式做产业的行业领袖。

  三是在制度上没有实现人的价值驱动。核心是在产业组织者及其团队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很多事业单位一般都搞不好这一些平台载体,根本原因是不仅难以出现产业组织者人才,还难以形成足够的、必要的制度安排。

  四是在政策上没做到所为有所不为。核心是哪些该支持,哪些不该支持;在不同发展阶段该不该支持、该如何支持、支持多少等等。纯公共产品属性的应加大支持强度,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应优先支持,类公共产品属性的或市场化的引导足矣。前期多支持,中期逐步减少,未来要形成自生的造血机制。

  未来新型研发机构要逐步壮大发展、升级升维,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达成共识。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新型研发机构的运作主体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乃至法定权限的社会企业或社团法人,而非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或者完全的盈利性企业。坚持政府引导的企业化运作机制,在局部可以“一家三制”,用商业手段解决创新市场失灵的问题,做一个非盈利却能够盈利的社会企业。制度设计是根上的问题,需要在三个层面实现“一家多制”:一是在实验室层面,实现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主要是实验室资产经营公司与实验室管理运营公司分离。二是在下设研究所或实验室层面,偏基础研究、市场不愿意做的可以国有公营,对于中间投入大但具有产业前景的国有民营,以商业化、产业化为核心的是民有民营。三是在项目层面,在立项环节处理好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的分离。在这种结构下,在治理层面形成相应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执行机制。此外,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不受哪个企业、机构、利益集团所左右,而是对整个行业发展负责,并且在空间上专业集聚、生态扎堆。

  二是明确功能定位。作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尽管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又不能手脚太长。一般而言,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集聚、科技金融等是需要的,而后端的产业化一般较少。目前,很多地方往往是结合不同的行业特点、区域实际,搭建不同功能及表现形式的平台。但无一例外的是将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服务链有机结合、相互连通,从产业生态到创新生态中来,再从创新生态到产业生态中去。这要求该组织的操盘手是一个具有战略科学家视野与企业家精神的产业组织者。

  三是搭建新型平台。将培育未来产业作为自身使命,在以往开放实验室、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技术熟化中心、投融资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中试基地等基础上,加强概念验证实验室、场景模拟实验室、众包研发平台、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离岸创业孵化平台等新平台搭建。

  四是优化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包含发展机制、决策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技术转移机制等。在发展机制上,一般强调开放合作,主要是政、产、学、研、金、介、用多方共建,越开放越创新,越创新越开放。在决策机制上,一般来说包括治理层面和项目层面,核心是董事会/理事会与管理层、不同部门、项目层纵向的领导、决策、管理、执行等方面的关系。在投入机制上,主要是各创新主体怎么投、投多少,尤其是财政资金在新型研发机构不同发展阶段应发挥啥作业。在激励机制上,最重要的包含管理层、项目层在管理和科研经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收益等方面的利益分配。在盈利机制上,核心是探索建立以财政资金为牵引,以企业资助、服务收入、课题经费为主导,以投资收益为补充的盈利模式,实现从政府“输血”到产业“造血”。在技术转移机制上,在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技术服务、专利技术作价入股之外,支持科研人员独立创业,因为在研发和产业化愈发难以隔离的今天,“技术跟着人走”的科研人员创业已成为技术转移最需要、最大有可能成功的实现形式。

  五是优化创新策略。对于很多地方而言,局部抢位领跑依靠的是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占位并跑依靠的是产业创新,部分补位跟跑依靠的是产品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创业等都是需要去试错的,但不能试无畏、无限的错。重点是产业组织创新,也就是说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把科学家变成创业者、再变成企业家,而是通过产业组织把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投资人等组合在一起。我们应该通过全新的组织方式,促进优质创新资源与产业要素结合,促进研发生态、创业生态、服务生态、产业生态有机结合,系统性地降低研发创新、产业创新风险。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假如没有企业家的参与,没有企业家的偏执特质、认准了就干的创业者气质、创新精神,以及作为产业组织者的组织能力,科学技术创新将是闭门造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全部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面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中国科学家构建迄今“最大”的不规则Johnson Solids超分子笼

上一篇:如何破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新型研发机构了解下!

下一篇:三特索道:公司现在展开研制作业的组织大致上能够分为总部事务部门和建立或参股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