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吸虫塔的喜与忧

时间: 2024-02-03 01:56:44 |   作者: 空气净化案例

  最近几天,来自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王家园果园的赵连祥正忙着购买周氏啮小蜂,打算为50亩有机苹果园的害虫防治筑一道生物防线。

  而什么时候放蜂、该放多少,赵连祥全靠树立在苹果园中间的一座高达8米的塔状建筑来获取答案。

  这座蓝色的塔状建筑名为吸虫塔,在我国共有39座,由其形成的网络覆盖于小麦与大豆主产区。

  吸虫塔对农业生产有啥作业?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为何还没有在全国推广?近日,记者就这样一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吸虫塔最早由英国洛桑实验站研发。它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将飞经塔顶管口附近的昆虫吸入塔管,从而为监测人员判断昆虫迁徙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早在上个世纪,欧美国家就已建成吸虫塔监测网络系统。欧洲的英国、丹麦、荷兰等国相继安装了各自的吸虫塔,并投入运行。

  同时,欧洲各国科学家还协同合作,共享数据,建成了覆盖西欧、东欧的吸虫塔网络系统,用于监测、研究蚜虫迁飞动态和其他小型迁飞性昆虫的种群动态。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陆续在其中北部10个州构建了吸虫塔网络系统,用于麦类蚜虫和大豆蚜虫的监控,并将监测数据在网络上实时发布。

  今年7、8月,粘虫灾害在我国的东北、华北玉米产区相继暴发,遭粘虫侵袭的地方玉米几乎绝收。

  我国吸虫塔建设项目成员、高级工程师王红托认为,此次粘虫暴发“防不胜防”。

  他在反思这一事件时说:“粘虫大面积暴发的根本原因是没能作出预警。粘虫是一种迁飞性昆虫,等到田间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防治了。”

  而吸虫塔监测网络的建成,将使我国农业植保从“防不胜防”变为“提前防治”。

  从2008年开始,由中科院动物所副所长乔格侠牵头的吸虫塔建设项目陆续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地开展。此项目由动物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共同承担。

  据动物所副研究员梁红斌介绍,同国外吸虫塔相比,我国吸虫塔在质量、技术与建设速度等方面要更胜一筹。“国产吸虫塔具有成本低廉、材料轻便、坚固耐用等特点。此外,结合实际需要,国产吸虫塔还增加了一些如定时开关器、温湿度记录仪等新功能。”

  吸虫塔的建设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蚜虫防治手段。通过在试验区实验,该项目组证实吸虫塔能提前3到5天监测到蚜虫的迁入,并能了解迁飞动态。

  据乔格侠介绍,在蚜虫迁入的早期,农民能采用人工释放瓢虫、食蚜蝇等蚜虫天敌的生物防治手段,预先设置一道生物屏障。

  据项目组成员苗麟介绍,英国洛桑试验站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做昆虫时空分布研究,多年之后开创了新的学科,其研究的数据为很多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资料。

  同样,我国的吸虫塔建设项目,不仅使农民防治害虫有了新的方法与手段,还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科增长点。

  截至目前,我国已在主要的大豆产区、小麦产区建设了39座吸虫塔,初步形成吸虫塔监测网络。

  2011年,项目组在东北、华北等大豆和小麦主产区建立了4个试验示范区,累计示范面积55.4万亩次,新增产值3739.21万元。

  “因为我们还要进一步规范监测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乔格侠介绍说,目前的任务是加强吸虫塔监测与传统监测方法的对接。

  “监测预警蚜虫以及其他害虫的迁飞路线是一件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确保监测到的数据与田间调查所得的数据吻合,之后才能在全国推广。”乔格侠说。

  今年年初,时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的夏敬源曾表示,希望研究团队尽快将收集到的数据与田间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来进行对接与研究,以便为下一步的推广作好充分准备。

  据乔格侠介绍,2009年我国建成的吸虫塔不足10台,欧洲的吸虫塔网络便邀请项目组加入国际吸虫塔网络体系。但是,考虑到我国生物安全等因素,项目组并没有仓促加入。

  如今,吸虫塔建设项目已经纳入环渤海粮仓建设项目。乔格侠表示:“我们的监测网络迟早会加入到国际网络,与国际生物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实现信息共享。”

上一篇:农林牧渔业注意!国家发改委最新2023《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下一篇:精准通-北极星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