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14人死亡!2022年环卫行业安全生产事故舆情分析!

时间: 2023-10-02 08:18:50 |   作者: 水净化案例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级政府对于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的应急管理更加重视。与一些高危型行业相比,虽然环卫行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往往构不成重大灾害,但是事关生命,部分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也不容小觑。

  一旦安全生产问题曝光于舆论场,不论性质大小,都可能引发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尤其是突发事故,极大地增加了舆情爆发的可能性。

  对于事故的缘由、危害程度、责任归咎、惩处落实等一系列处理,舆论期望在网络上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如若这些没有被及时解决,公众感到知情权被剥夺,各种负面言论将助推舆情发酵,甚至产生次生舆情,影响事态正确的发展方向。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环卫安全生产事故网络舆论情况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舆情演化态势、舆论聚焦情况,以期总结该类事故舆情的规律性特征;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研究环卫安全生产事故舆情的经验和教训,为有效处置网络舆论情况提供借鉴意义。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事故划分为 4 个等级,即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

  环卫科技网不完全统计发现,2022年环卫安全生产事故多为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较大事故(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鲜少出现重大事故及特别重大事故。

  5月17日9时许,福州市红庙岭渗沥液厂新调节池发生爆燃,接报后,消防、应急、公安、卫健等有关部门迅速开展救援。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8月26日,福州市应急管理局发布该起事故的调查报告。

  6月4日8点10分左右,位于南城县万坊镇的南城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区外西南侧的溢流池在进行清淤作业过程中发生1起中毒和窒息事故,造成4人死亡。11月7日,抚州市应急管理局发布《南城县生活垃圾填埋场“6.4”事故调查报告》。

  6月15日下午,四川资阳3名工人清淤时昏迷被困污水处理池,疑吸入池内沼气导致昏迷。随后,当地消防、医护人员等迅速赶赴现场进行紧急处置。官方未对该事故作出进一步通报。

  6月16日18时58分,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新区秦川精细化工园区一企业污水处理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共造成6人遇难,8人受伤。甘肃已成立“6·16”爆炸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开展调查,将彻查事故原因,依法严格追究责任。截止至发稿时,事故调查的最终结果暂无最新进展。

  7月18日,甘肃环县检察院披露,环卫局工人田某某驾驶推土机填埋垃圾时,将一名拾荒者撞倒碾压,致其死亡。检方指控田某某在无驾驶资格的情况下驾驶推土机作业,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应当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纵观今年的环卫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大家可以看到:⊚ 一是夏季往往是典型事故的高发期,持续高温天气下中毒、爆炸易于频发高发,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是,调查报告周期较长,短则三个月、长达半年,事故定性存在滞后性,以至于长期不能消失在舆论场;⊚ 三是,事故背后均脱离不了“人祸”因素,“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敲响环卫行业安全生产警钟。

  从各大网站搜索统计得出的环卫安全生产事故网络舆情量对比分析来看,伤亡人数越多、社会危害性越大的事故,所引发的舆情关注度也相应较高,污水处理车间爆炸事故虽然尚未出具调查报告,但因其突发性、不可逆转性而成为热度最高的舆情事件;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毒窒息和红庙岭渗沥液厂爆燃事故调查报告均已披露,定性为较大事故,舆情热度分别排名第二、第三位;污水处理池工人吸入沼气昏迷、环卫工人碾压拾荒者都属于一般事故,舆情热度处在较低水平。

  环卫安全事故的报道不止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各大网站与自媒体平台往往成为事故首爆料者,地方性突发事件极短的时间内即变成全国性事件。

  就传播者而言,网民且难以控制,不实信息和偏激观点对舆论场可能造成一定冲击,再加上官方和媒体因各种原因迟报、漏报或者不报等的缺位,由此而产生的网络舆情可能致使环卫安全生产事故所导致的各方矛盾扩大。

  环卫科技网舆情研究室分析,新媒体已然成为环卫安全生产事故舆情最主要的传播者,统计到的5起事故中,新媒体占比83%;传统媒体仅占比4%,政府发布占比13%。新媒体平台上,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分别占比18%;微信、短视频、微博共占比39%,还有一些传统网络传播途径,如论坛博客仅为8%。

  之所以选择“红庙岭渗沥液厂发生燃爆”事故为例进行舆情分析,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因素的考量,第一该起事故的调查结论已经公布,就信息完整性而言能够较为全面的呈现舆情全貌;第二,该起事故本身具备代表性。

  近年来,垃圾处理规模逐年增长,但垃圾渗沥液释放的易燃易爆气体危险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期望借此典型事故的舆情研究提出相应的反思。

  通过对红庙岭渗沥液厂爆燃事故的网络信息绘制时间分布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能够正常的看到,5月17日事发当天舆情热度值即较高,发展至18日到达最高峰,随后热度呈现出逐渐递减的态势。从5月25日开始,该事件几乎消失在舆论场。直至8月26日,福州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福建红庙岭海峡环保有限公司“5.17”较大燃爆事故调查报告》,舆情热度再次到达一个小高峰,这也说明媒体及网民对事故原因及追责进展仍然保持关注,但与首次舆情高峰相比,热度值下降了一半以上。

  由于红庙岭渗沥液厂燃爆事故发生突然、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大,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所以相关消息一经爆料就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几乎不存在潜伏期,而这也给网络舆论情况应对增加了难度,为次生舆情的产生和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

  具体到该起事故,舆情演化可以划分为爆发期、回落期、消亡期和二次爆发期、二次消亡期。

  爆发期(5月17日-5月20日):红庙岭渗沥液厂燃爆发生当天,舆情信息迅速在网络上聚集,推动着舆情热度急剧上升。

  次日,相关视频也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政府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辟谣、及时信息公开等有效的应对措施,舆情信息增量升至最大,网民关注度和舆情热度最高,达到了本次舆情的最高点。

  随后两天,该事故舆情始终维持高热状态。这一阶段,舆情主要表现为对爆炸事故本身的关注,如事故现场处理和伤亡、救援情况等。

  回落期(5月21日—5月24日):与一般事件舆情不同,红庙岭渗沥液燃爆这类突发性事故发生后,舆情几乎无反转的可能性。救援和伤亡信息公布后,网络热度逐渐减弱,除了对逝者的致敬、为伤者祈福外,舆论倾向于事故造成损失、事故原因质疑与追责。

  消亡期(5月25日-8月25日):政府对于事故的调查报告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旦短时间内没有相应进展,网民和媒体的注意力即转向别处,红庙岭渗沥液厂爆燃事故网络舆论情况信息量相对达到饱和,舆情热度自然回落。

  二次爆发期(8月26日-8月31日):当事件出现最新情况,即官方调查报告公布,报告显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外包作业人员违规使用氩弧焊,对除臭设施风管漏点进行焊接施工,结果发生燃爆。渗沥液厂爆燃事故舆情也由此迎来了二次爆发,对于事件的跟进和反思成为舆论主流。

  二次消亡期(9月1日至今):至此,红庙岭渗沥液燃爆事故舆情信息已经饱和,公众和媒体对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关注逐渐减少,网络舆论情况危机逐渐解除。

  红庙岭渗沥液燃爆事件本身的负面性造成了舆论情感倾向的负面性,负面情感高达60%,中立占比30%,正面情感为10%。

  舆论普遍认为,悲剧的发生敲响了安全警钟,不论是对渗沥液处理而言还是对环保企业外包而言,痛定思痛,排查与防范风险,应该足够被全面审视和深刻反思。

  环卫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地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是网络舆论情况的当然处理者。造成网络舆论情况负面倾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首先,官方未及时、主动、正面地回应公众关切,例如红庙岭渗沥液厂燃爆原因、环境影响等与事故密切相关的问题未得到及时解答,事发第二天下午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违背了网络舆情处置的“黄金1小时”、甚至“黄金4小时”。

  其次,部分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在报道中刻意煽情或轻易报道未经证实的消息,引发公众不满,滋生网络谣言。 而此时政府未能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公众在得不到政府积极、正面的回应时,更容易相信谣言,造成谣言传播。

  此外,环卫安全生产事故的网络舆情应对也存在一些通病,有现场情况复杂、涉及部门等客观原因,从而为事故原因调查、部门间相互协调带来困难,导致负面舆论。

  有关部门要善于研究环卫安全生产事故的网络舆论情况演化规律,精准识别舆情热点、网民情感状态和舆情发展阶段。在爆发期及时介入,回落期进行监控,消亡期做到防患于未然。

  新闻发布会或许需要一定准备、调查结论或许需要时间,但是网络是实时的,各单位应充分利用好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内容单一的事故处理、遇难牺牲等信息,转化为网络动态传播,及时与公众沟通。

  政府还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避免不实报道的出现和网络谣言的传播。环卫安全生产事故的应对涉及多个部门,是一个牵扯多方利益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加强协同管控、统筹规划,发挥系统内部的协调能力,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情况。

  《环卫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教材》共分为6大章节,包括【清扫保洁】、【垃圾收转运】、【绿化】、【公厕】、【河道水域】等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

  教材根据环卫项目的不同服务内容、安全生产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层面的管理者可以施加管理的作用等方面,帮助环卫企业的构建安全生产体系。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没办法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但是却可以防患于未然,在突发性事件中做到有备而无患。

  中环网旗下行业媒体包括环卫科技网含PC端、移动端、小程序等),环卫科技网、乐分圈、厕重点、环卫装备、环卫微学院微信公众号,环卫微学院知识平台,环TV,环卫汇,环卫号,环卫圈等。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特郑重声明如下:

上一篇:典型案例

下一篇:环境违法典型案例